2025年7月14日至19日,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“党引征程·溪润法声”社会实践宣讲队深入黔东南州镇远县蕉溪镇猛溪村,以精准调研、趣味互动、田间恳谈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,让法治之声融入村民生活,为苗岭深处的村庄注入法治活力。
普法需精准,先要读懂乡土。宣讲队首站来到猛溪村委会与村支书周文祥聚焦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展开了一场深入的“法律恳谈”,探寻这部法律在基层的落地情况。
周支书指着村里新规划的旅游路线图介绍,法律颁布三年来,猛溪村切实将条文转化为行动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,发展绿色生态游,如今村里的旅游步道吸引了不少游客,带动了村民增收。在治理方面,村里以法律思维完善村规民约,村民议事更有序,矛盾纠纷也少了,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法律条文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。

周文祥支书向宣讲队员详解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如何引领猛溪村发展
村里的留守儿童是法治乡村的未来,16日下午,村委会院子变成热闹的“环保小法庭”。宣讲队员深知对孩子们讲法条太枯燥,精心设计了“互动课堂+知识闯关”活动。
队员们用生动案例和图片,将《环境保护法》中晦涩条款转化为孩子们争相抢答的趣味题。活动中,孩子们还将画着不同垃圾的卡片投入“分类箱”,法治的种子已在童心中悄然萌芽,“绿色”法治观念正实现代际传递。

宣讲队员正与孩子们进行环保知识趣味问答
最美的普法在田间地头。队员们背上普法资料,走进村民家中、坐到院坝板凳上。村民周大姐家的院坝整洁有序,周围环境焕然一新。

宣讲队员在村民周大姐家院坝,结合环境变化讲解美丽乡村建设法规
走访中,队员们发现村民对诈骗颇为担忧。他们结合近期发生的真实诈骗案例,用方言土语在树荫下、院门口讲解反诈知识和相关法律。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,队员们不仅让村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反诈信息,还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。队员们还特意留下了法律援助热线电话,确保村民在遇到诈骗或其他法律问题时,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指导和帮助。这一及时的“法治疫苗”注入,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,更有效提升了他们的防骗“免疫力”,使他们在面对诈骗陷阱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,切实保障了村民的财产安全。

宣讲队员在村头向村民讲解防诈骗要点
从支书案头到童心课堂,从田埂院坝到反诈一线,贵民大学子用专业与热情,让法律从条文融入乡土肌理。这便是“法润乡土,‘声’入人心”最生动的注脚。这支年轻的队伍,正用脚步丈量乡村,用声音传播法治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坚实的青春动能。
一审一校: 李枝祥
二审二校: 史 渊
三审三校: 王布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