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红色文化 传承创新路径
青春实践派 民大青年助黔行
7月16日,贵州民族大学“红色文脉,研行振兴”实践团在花茂村开展第三天实地调研,通过走访红色研学基地、非遗工坊等场所,与当地文化传承人深入交流,系统考察红色文化保护现状与创新发展模式。

团队成员与花茂村红色文化代表人杨波合影

“花苗田”研学基地室内部分场景图片
实践团首站来到"花苗田",具创始人杨波介绍,基地以红色文化和乡愁记忆为主题,开发了"重走长征路"情景模拟等沉浸式研学课程,并设立红色故事展馆。"我们通过情景再现,让青少年身临其境感悟红色精神,"杨波说,"要永远铭记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,讲好革命故事。

团队成员对土陶传承人母先才进行专题采访
在母先才土陶工坊,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向实践团展示了创新改良的陶艺作品。"以前用柴煤烧窑,污染大、次品多,"母先才回忆道,如今工坊已全面采用电窑烧制。他特别提到,红色研学团队常来体验陶艺,为"红色文化+非遗技艺"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

团队成员对“花茂人家”古法造纸工坊工作者张梦滢进行专题采访

“花茂人家”造纸工坊成品展示图片
实践团来到古法造纸坊,张梦滢现场展示了创新的纸浆画技艺。传承人张胜迪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开发出这项新技艺。作品生动展现了花茂村的乡愁记忆和红色文化,为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融合提供了典型案例。
实践团指导老师赵晋表示,此次调研发现花茂村通过“文化+体验”“非遗+产业”“传统+科技”的路径,成功激活红色资源。后续团队将整理访谈资料,形成调研报告,为当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。
一审一校: 李枝祥
二审二校: 史 渊
三审三校: 王布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