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7月16日上午9点,贵州民族大学暑期“三下乡”之“体蕴非遗·共铸中华梦”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彭兵的带领下,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的反排村开展实践调查,聚焦非遗传承现状,深入探访木鼓舞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呈现。

实践团队成员在反排村村口合影
上午,实践团成员分组走访村寨。调研发现,村中约90%村民掌握木鼓舞技艺,从田间归来的汉子、灶前忙碌的妇女,都能即兴踏出铿锵舞步。木槌击响千年传承的厚重节拍,舞步雄健如高山,灵巧似流水,一场场原生态的文艺汇演,就是民族记忆最炽热的燃烧。木鼓舞早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,劳作间隙的即兴鼓舞、婚庆喜事的踏歌而舞,展现着非遗在当代的鲜活传承。

实践团队成员和反排村村民访谈
午后,实践团转赴村口的反排村小学。在这所群山环抱的校园里,木鼓舞已成为特色课程。实践团走进校园,校园文化墙上,孩子们创作的木鼓主题彩绘与古老图腾相映成趣,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。

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反排村小学调查
回首望去,暮色中的反排村宁静祥和,耳畔却仍回响着铿锵鼓声。这木鼓声既是凝聚族群的古老密码,更是迈向未来的时代节拍。实践团深刻感悟到:非遗保护的真谛,在于让文化活在当下。当木鼓舞从祭祀走向生活,从老一辈传给新一代,中华文明的血脉就在这鼓点中永远跳动。
一审一校: 黄梦觉
二审二校: 史 渊
三审三校: 王布云